新能源汽车竞争转向 “芯” 战场:芯片选型成车企战略决胜关键
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加速深入,行业竞争焦点正从续航里程等传统参数,转向芯片这一核心底层技术。在第十二届汽车电子创新大会(AEIF 2025)上,“创新驱动 芯链全球” 的主题直指行业核心 —— 芯片已成为决定智能汽车性能、成本与平台化能力的关键变量。这场汇聚整车厂商、芯片企业、科研机构的盛会,将 “算力提升、功耗控制、安全架构” 列为核心议题,印证了芯片在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等场景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芯片选型:从技术适配到战略布局的系统性工程
在新能源汽车进入 “深水区” 的竞争中,芯片选型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适配,成为关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。某头部科技企业(2021 年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,首款车型销量居行业前列)的芯片选型专家张璟,作为其第二款车型的首席芯片决策者,深刻诠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。
“芯片选型是多维度的系统工程,涉及算法算力匹配、功耗控制、热设计、生命周期成本等方方面面。” 张璟直言,在核心技术迭代频繁、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待提升的背景下,车企的每一次选择都需在技术与商业博弈中寻找精准平衡。
这一平衡的难度,从行业共性难题中可见一斑:其一,技术路径尚未固化,主流芯片平台更新快,导致整车开发周期与芯片生命周期易出现错配,增加了适配性判断的难度;其二,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、供货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,而不少技术方案源自消费领域,在车规环境中易出现 “水土不服”;其三,国产芯片生态仍在培育,关键任务型应用依赖境外方案,导致技术议价能力不足,成本结构承压。
破局之道:从技术验证到生态共建的全链条策略
面对挑战,张璟及其团队构建了一套系统性应对策略,为行业提供了实践参考。
在技术评估层面,他们建立 “跨代比选机制”,对境外主流芯片架构进行系统级仿真测试,结合 AI 算法加载效率、实时算力冗余、安全冗余设计等核心指标精密建模,确保选型的科学性。同时,推动软件团队与芯片厂商深度合作,验证软件支持体系与开发工具链的成熟度,避免实车部署时出现 “卡脖子” 问题。
在本土生态培育上,张璟积极引导国产芯片供应商参与测试,通过评估其算力增长曲线与迭代节奏,在边缘场景部署中积累车规运行数据,为未来切换或并行使用国产方案奠定基础。在此基础上,他主导构建 “混合芯片架构备选机制”,既保障当前技术周期的交付可行性,也为自主可控战略预留空间。
更关键的是,选型策略始终锚定企业长期目标。以 “平台通用、路径清晰、成本可控” 为原则,张璟推动芯片决策向产品化、模块化演进,为后续车型打造可复制的底层架构,实现技术战略与商业目标的协同。
结语:“选芯” 即 “选赛道”,智能汽车竞争进入深水区
当新能源汽车告别 “续航竞赛”,芯片选型已成为车企核心竞争力的分水岭。每一次芯片决策,都是对当下性能与成本的权衡,更是对未来技术路径、平台演进能力乃至战略安全感的前置布局。
正如张璟所言,在材料体系重构、计算架构迁移的浪潮中,芯片不仅是零部件,更是车企定义产品、掌控命运的 “核心变量”。这场 “芯” 竞争的胜负,将深刻影响智能汽车产业的格局重构 —— 谁能在芯片选型中占据主动,谁就能在智能化深水区赢得先机。